
大型專題紀錄片《中國武俠電影人物志》自電影頻道播出以來,得到熒屏內外的廣泛關注,為回饋武俠電影迷和廣大電視觀眾,本片已于今年7月中旬起每晚六時在CCTV-6重裝上陣。本次播出的30集系列節(jié)目將以1+1的全新節(jié)目樣式和廣大電視觀眾見面,在播出有歷史意義的人物紀錄片同時,播映此電影人物在中國武俠電影史上具有標志性價值的代表影片,將紀錄片與經典片目有機融合,使觀眾從理性認知和感性體悟兩個層面領略中國武俠電影的魅力。本次播出的系列節(jié)目,不僅保留了已經播出節(jié)目中的精編版本18集,7月29日起更將推出全新的人物譜系12集,續(xù)寫《中國武俠電影人物志》的影像流脈。
一批在中國武俠電影史的不同時段寫下風格迥異的武舞傳奇的電影人即將邁進廣大電視觀眾的視野:他們是以陽剛武俠、盤腸大戰(zhàn)著稱影壇的武俠巨匠張徹;集熱血豪情與空靈唯美為一體、特立獨行的武俠大儒胡金銓;擅長改編金庸武俠小說、用光影書寫武俠奇情的楚原;為邵氏工作二十多年,執(zhí)導影片五十余部,因拍攝特技武俠片而聞名的何夢華;上世紀三十年代后半期出生于澳門、成長于北派梨園、擅長設計多人打斗的唐佳;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獲得者愿用生命去換取武俠理想的元華;和元華同為“七小?!敝?、《黃飛鴻》系列影片中《獅王爭霸》的武術設計、《王者之風》的導演元彬;出身京劇世家以硬漢形象著稱于影視圈的于榮光;出身雜技世家立足于探討微觀影像世界的江道海;由攝影師走向導演座椅,用動作與浪漫信步于影像江湖的李惠民;國畫、油畫、武術、電影兼修,深諳俠義精神洞透禪意境界的李仁港;做了十年副導演才走向導演座椅、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葉問》的導演葉偉信。
新近制作的12集節(jié)目不僅延續(xù)了《中國武俠電影人物志》一貫的影像風格,即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結合片場真實紀錄和電影影像資料,真實再現昔日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的客觀風貌,梳理武俠電影創(chuàng)作的歷史進程,發(fā)掘武俠電影中的精神內核;而且新節(jié)目中的受訪者橫跨祖國大陸、香港及海外地區(qū);對武俠電影人的記錄也從當下拓展到過去,即《中國武俠電影人物志》將在空間范疇和時間跨度上更完備、更具歷史意義和史料價值。
作為一部人物志,作為一冊影像史,單單記錄當下的武俠電影人是不夠的。如果在《中國武俠電影人物志》的一系列節(jié)目之中,對于一生執(zhí)導影片上百部,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香港影壇最具影響力的一代武俠電影巨擎張徹;對于一位融中國傳統戲曲元素與影像之內,將中國畫的水墨意境置于光影之中,一生探求武中之文、俠中之禪的武俠電影大儒胡金銓沒有絲毫著墨與記錄的話,那無疑將是一個巨大的缺憾。
盡管開宗立派的一代電影大師已然離我們遠去,但他們的弟子和門生以及當年和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影像傳奇的電影人今日仍活躍影壇或至少保有難能可貴的記憶,如果我們不能對現實用歷史之眼來看待,無疑有一天,這一切將變成緘默的不可再現的歷史,和后人無法觸摸的玄想;我們懷抱著對電影大師的尊重之情和對影像歷史的敬重之意,向觀眾獻上已故大師的影像志。
在節(jié)目的制作過程中,獲悉86歲高齡的何夢華老先生于2009年5月19日在香港與世長辭。對何夢華先生的采訪成為這位為邵氏譜寫出經典武俠電影立下過汗馬功勞、鑒證了邵氏起落的電影人,生前最后的采訪記錄。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可以使對武俠電影人的客觀記錄得以留存,使中國武俠電影的精神得以傳承,那么無論付出怎樣的汗水與艱辛都是值得的。
節(jié)目中更多記錄的是當下活躍于影壇的武俠電影人,無論是創(chuàng)造了香港武俠電影黃金時代的著名武指唐佳、“七小?!敝械脑?、元華,還是銀幕硬漢于榮光,著意于微觀動作世界的江道海,以及信步影像江湖的李惠民、用光影書寫俠義傳奇的李仁港還是新生代導演葉偉信,記錄今天的現實等于篆刻明天的歷史,那么用影像記錄屬于影像的歷史是我們的一種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