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普有個徒弟叫英師久,他問李光普自己的功夫練到什么時候才能差不多,李光普指著當時小河沿門前青石拴馬樁上的幾百斤石猴說:“你什么時候能把它打下來也就差不多了?!庇谑怯熅酶鴰煾稻毩艘荒辏荒旰笳婢鸵徽瓢咽锎蛄讼聛?!
時光流轉(zhuǎn)回20世紀初,津門霍家的少爺霍元甲發(fā)揚霍家拳法,不僅傳承了中國的尚武精神,而且屢勝洋人武術(shù)高手。在霍元甲的組織和倡導(dǎo)下,上海成立了“精武體操會”,武術(shù)在中華大地又一次勃興。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其實關(guān)外的尚武情形一樣熱鬧。在沈陽,習武之人連綿不絕,武林高手層出不窮。
沈陽自古尚武之風甚盛,清末就有李光普、孫祿堂、霸州李隨徐世昌在此坐鎮(zhèn),后又有程有功、傅劍秋、宮寶田、駱興武等來沈陽傳武授徒,而練通臂、八卦、戳腳翻子和摔跤的場子在沈陽更比比皆是。許多闖關(guān)東的武林高手都是在沈陽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他們同樣有著俠肝義膽,同樣身懷絕技,同樣尚武修身。正所謂: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瘋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晨報俠客行!
第一回孫祿堂拳打大力士
1909年的沈陽城,清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洋人的氣焰頗為囂張。是年,俄國及歐洲格斗冠軍、大力士、拳擊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經(jīng)沈陽,在沈陽擺下擂臺,并夸口天下無敵,拳打中華武林。
聞聽此言,一個人義憤填膺起來,此人便是當時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幕賓孫祿堂。孫祿堂是中國著名武術(shù)家,他曾從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楨學太極拳。后來他以太極為基礎(chǔ),融會三家之精髓而創(chuàng)孫式太極拳,在國內(nèi)外均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
孫祿堂聽說了彼得洛夫的狂言后,決定前往打擂。而擂臺上的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塊塊隆起,站在擂臺中央宛如一座鐵塔。他為了顯示武功,把鐵鏈套在身上,一運功,即把鐵鏈節(jié)節(jié)崩裂。
正當彼得洛夫口出狂言時,孫祿堂跳上擂臺應(yīng)戰(zhàn)。彼得洛夫見孫祿堂是個文弱書生,便沒把對手放在心上。兩人約定,彼得洛夫先打?qū)O祿堂三拳,孫祿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彼得洛夫用足勁,第一拳打在孫的小腹上,沒有反應(yīng);接著又猛擊兩拳,孫祿堂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動。原來孫祿堂用的是氣功,把氣沉入丹田,故小腹堅硬如石。
按理,彼得洛夫打過三拳后,輪到孫祿堂打彼得洛夫了,但彼得洛夫慌了手腳,于是,企圖作垂死掙扎,就怪叫一聲,撲向?qū)O祿堂,孫祿堂見他來勢兇猛,就運用內(nèi)家拳的化勁法把它化掉了。這樣,你來我往,只幾個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孫祿堂一拳打下了擂臺。臺下掌聲雷動,高呼打得好!這一戰(zhàn)在當時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
第二回李光普授功擊石猴
“隨意伸出一只手,沒人能推動半分,與人動手只能用三分勁,再多出一分勁,就會要人命?!边@就是當時老沈陽人對武林高手李光普功力的評價。
沈陽可謂是八卦掌的“老窩兒”,而李光普正是最早挾八卦掌絕技出關(guān)并傳播于東北地區(qū)的俠士。清末民初,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聘請李光普為奉天(即沈陽)探訪局局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安局局長)。
當時,沈陽太清宮有一名叫李鳳久的人精通拳劍,自稱沒遇過對手。而李光普與他搭手問掌,只稍一發(fā)勁,就將其打得跌倒吐血。李光普傳下來了練習掌力的功法,名曰“打顫板”,取厚松木板一塊埋于樹下或墻根前,以八卦掌法擊之,日久功夫自深。據(jù)說,李光普的掌心凸起皆因“打顫板”練成。而“打顫板”的功法也被沈陽武林界的眾多門派借鑒。
李光普有個徒弟叫英師久,他問李光普自己的功夫練到什么時候才能差不多,李光普指著當時小河沿門前青石拴馬樁上的幾百斤石猴說:“你什么時候能把它打下來也就差不多了?!庇谑怯熅酶鴰煾稻毩艘荒?,一年后真就一掌把石猴打了下來!
第三回陳明潔運氣擋鐵腿
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
此處“心意”乃心意拳是也。心意拳以山西戴家為正宗,而戴家心意拳傳人中功夫最深者姓陳,他就是遼寧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陳明潔。陳明潔從不在大庭廣眾前練拳,行事更是出人意表,來無影去無蹤,實為大俠風范。
一日清晨,有人請教陳明潔太極劍的用法,陳明潔找來兩根樹枝當劍,兩人各持一枝,陳明潔說: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用任何招式來進攻。
對手身形一晃,劍就直接進來了,陳明潔的身腰步形一絲沒動,手一抬就粘住了對手的樹枝,對手剛一動劍的念頭,陳明潔手一揚,就把對手兩腳離地連劍帶人凌空粘了起來,陳明潔的這一手法贏得了周圍練家的一致贊嘆:用劍粘劍已屬不易,用樹枝粘劍更難,而用樹枝粘樹枝則聞所未聞,因為一是樹枝軟,二是有彈性,一點外力都用不上。
又一日,陳明潔已年近八十歲,有一位在遼寧武術(shù)界頗具聲望和地位的人物,以某一門派掌門人的身份到家里向陳明潔“請教”。這位練了五十年功夫的高手,先以拳法向陳明潔“請教”,被陳明潔以戴家心意拳中崩拳的壓、搓、頂技法彈出后,來人問:能不能用腿?陳明潔知道他練了一輩子腿,就說:兩人交手還分拳腳嗎?那人抬腿就踢,腿上的功夫十分了得,眼看就要踢到陳明潔的身上,在這一剎那,只見陳明潔的身子微微一顫,那位掌門人就被從屋里彈到了廳堂。
第四回王慶齋一劍定乾坤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太原街的生生照相館櫥窗里,懸掛著一幅老者的肖像。飄逸的長髯、炯炯的雙目、鶴發(fā)童顏的氣質(zhì)令人心生贊嘆:好精神的老爺子!這就是人稱“王大胡子”的遼寧省武術(shù)協(xié)會原副主席、螳螂拳大師王慶齋。
王慶齋1906年生人。少年時期學習地功、長拳等,后拜各地名師學習七星螳螂拳、少林螳螂拳、楊式青萍劍、羅氏斷門槍。32歲那年,王慶齋在沈陽設(shè)館授徒。那個年代從事職業(yè)武師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由沈陽武道振興會對申請人拳、刀、槍、劍、棍進行嚴格考核,確認資格后方注冊發(fā)照,才可以開設(shè)武館,即俗稱的“拳坊”。
話說1947年,在沈陽主辦了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東北武術(shù)擂臺賽。王慶齋獨步擂臺之時,一個很有勢力的拳師縱身跳上前來。三招兩式,王慶齋便以竹劍多次點中對方手腕,哪承想裁判卻佯裝“沒看到”。王慶齋情急之下,一個枯樹盤根斬斷了對方跟腱??吹綄Ψ桨c倒在地,王慶齋把竹劍一扔,沖裁判喊了句“這回你們看到了吧”,就飄然下臺去了。全場為之愕然,繼而議論紛紛。大會最后評判王慶齋獲勝。
雖說武功蓋世,當上遼寧省武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的王慶齋待人卻越來越懂禮節(jié),言談舉止亦很儒雅。時常有人找上門來較量,王慶齋從不輕易動手,動手也是點到為止。比如講擒拿,王慶齋就說過,“擒拿莫輕用,輕了你不信,重了就傷人,還是各自練練吧?!北緢笥浾唏R光沈陽市武術(shù)協(xié)會對本文亦有貢獻
慓悍義氣尚武精神中的沈陽民風
在沈陽北陵公園的不遠處有一座十分普通的雕塑,而就是這座普通的女性雕塑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坐標,這就是新樂文化遺址。
在這里曾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期的鵬鳥圖騰,這一原始部族悠久的“敵血”習俗恰恰證明了沈陽這座古城在遠古時期便已凸顯勇武強壯的根性,正如后來梁啟超所說:“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尚武的滿洲八旗
在明末清初時,當時以牧耕漁獵為主的滿族總?cè)丝诓贿^數(shù)十萬,全體青壯年都編入八旗為兵,父老子繼,家屬也由旗內(nèi)供養(yǎng),官兵上陣無后顧之憂,且從小就在放牧中練習騎射技能個個弓馬嫻熟。清王朝以武功奪得天下,故皇室尚武之風猶盛,皇族成員人人弓馬嫻熟,佩帶武器成為一種時尚。
而作為清王朝開國之初“龍興”之地的盛京(今沈陽),習武練箭之風從未中斷,滿洲八旗的這種尚武之風對后來沈陽慓悍、豪壯的民風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感性十足豁達豪爽
武術(shù)一招一式講究精準,不能有花架子,這也使得沈陽的民風樸實憨厚,講究義氣,為了朋友寧愿兩肋插刀。
久遠的尚武之風讓沈陽人同樣感性十足且豁達豪爽,以沈陽市武術(shù)協(xié)會會長孫鳳祥為例,雖然并不熟悉,但“看到人家對武術(shù)熱愛,我就愿意拿出錢,給他們買衣服、買器材,學武之人不能器量狹窄?!?nbsp;
目前,孫鳳祥已將自己多年的習武心得凝練成“鳳祥八步拳”,并免費對部分中小學校進行培訓(xùn),希望沈陽的尚武之風能夠代代相傳。本報記者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