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諸病五十例
類別:拳經(jīng)拳論
更新時間:2010-06-04
瀏覽次數(shù):3821
中醫(yī)太極網(wǎng)
1、僵:有剛無柔,通病。防治:全身放松,同時,要做到松而掤勁不丟。
2 、飄:有升無沉,有上無下,漂浮,或叫拔根。尤其是在提腿和跳躍動作時更易犯此病。防治:輕沉兼?zhèn)?,逢上必下,周身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腰以上螺旋上升,腰以下螺旋下沉。上有虛領(lǐng)頂勁,下有氣沉丹田,五指抓地。對拉拔長,穩(wěn)固下盤,襠走鍋底型。逐步做到上肢如風(fēng)吹楊柳,下盤穩(wěn)如泰山。
手的動作,順變逆,逆變順,必須先坐腕,否則也飄。
3、散:有開無合,松懈,或四肢開展過大,兩臂開展之中沒有相系相合之感。肩,胯,肘,膝,手,足之間失掉“六合”規(guī)矩,以及敞胸,敞襠,都是開展有余,緊湊不夠。腳該扣不扣。手型散也是病。防治:四肢總保持半圓型,掤勁不丟,處處做到開中有合,合中有開,開合相寓,要做到:舒展之中有團(tuán)聚之意。下盤兩膝,兩足。常常里合。
4、拘緊:動作放不開,不到位,不舒展。防治:處理好開合關(guān)系,合中有開,“緊湊之中有開展之意”。
5、直:直來直去,沒有纏絲勁。防治:動作螺旋,觸處成圓,周身各關(guān)節(jié)的松沉處處求一個圓字,動則求一個旋字,非圓即弧,非順即逆。
6、丟:丟勁,失去掤勁或丟掉小動作。防治:掤勁不丟(彈簧勁)動作不缺,過度路線不含糊。
7、扁:沒有掤勁,圈不圓。防治:掤勁不丟,周身如同一個充足的氣球。外行飽滿,內(nèi)氣鼓蕩。“筋骨要松,皮毛要攻?!?br />
8、貪:上身前傾,有前無后。防治:注意左發(fā)右塌,右發(fā)左塌,前發(fā)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撐。
9、拱肩:上肩拱,上挺,上拔。防治:時時注意沉肩墜肘。掌根下塌,另外,拱肩與胸腰能否開合,腰能否下塌也有關(guān)系。
10、晃肩:肩左右搖擺,初學(xué)用腰勁抖不出來,而肩膀左右搖擺非常難改。防治:上身中正,松肩塌腰,以腰脊帶肩。
11、探肩:兩肩過分前卷,含胸太過造成的。防治:含胸塌腰,肩微含,不可過,做到胸背有開合,胸開背合,背開胸合,兩肩松沉 。
12、架肘:肘上架。防治:肘要下墜,不能離肋。
13、挺胸:開胸過大。防治:開胸指胸肌橫向拉開,不是前突而是要螺旋中運化。
14、凹胸。含胸過分,有合沒開。